讀楞伽經筆記(六)──如幻三昧與中道的關係


原文

大慧。復有沙門婆羅門。觀一切法。皆無自性。如空中雲。如旋火輪。如乾闥婆城。如幻如焰。如水中月。如夢所見。不離自心。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。作是觀已斷分別緣。亦離妄心所取名義。知身及物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。無能所取及生住滅。如是思惟恒住不捨。

翻譯

大慧,又有修行者和法師,觀察一切的事物,都沒有自性,有如虛空之中的雲,有如旋轉的火輪,有如海市蜃樓,有如虛幻,有如火焰,有如在水中的月亮(倒影),有如夢中所見,離不開自心(的顯現),是因為久遠以來錯誤的見解而被認為在(身體)外面;在做了這樣的觀察後,切斷了(產生)分別的緣,也離開了虛妄的心所執取的假名和(對事物的)定義,明白身體、物體和(它們)所在的地方,一切都是如來藏識的境界,不存在能執取的人和被執取的事物以及(不存在)(一切事物的)生出、保持和消滅;(這些修行者和法師)像這樣思考,總是停留保持(在其中)而不放棄。

思考

※「觀一切法,皆無自性」和金剛經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是相同的意思,也就是如來藏和空之間的中道;為什麼說它們是「中道」?「觀一切法」即是指觀察「有」,屬於如來藏,「皆無自性」則是指「無」,屬於「空」性,這樣的中道境界,用一句話來說明,就是「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」。

※金剛經說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也有中道的意義在其中。修習「中道」,漸漸就能明白「一切唯心」, 一切事物(包括正在思考的自己)都是心的顯現;雖然萬事萬物,各自有各自的種種相,但都是心(第八識、如來藏識)的顯現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原文

大慧。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。大悲方便無功用行。觀眾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。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。行無相道。漸昇諸地。住三昧境。了達三界皆唯自心。得如幻定。絕眾影像。成就智慧。證無生法。入金剛喻三昧。當得佛身。恒住如如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。大慧。方便以為嚴飾。遊眾佛國。離諸外道及心意識。轉依次第。成如來身。

翻譯

大慧,這些大菩薩們在不久之後,將會得到「生死和涅槃這兩種事物是平等的」(的境界),(得到)以大慈悲為方便法的不求功用的行為,觀察眾生如同虛幻、如同倒影、是依賴緣而產生的,明白一切的境界如果離開了心,什麼也得不到,修習「一切相都不存在」的法門,逐漸上升到菩薩的種種境界,安住在禪定之中,明白通達三界輪迴都是自心所顯現,得到(一切事物)有如虛幻的禪定,斷絕(虛幻的)各種影像,成就智慧,證得無生法忍,進入被比喻為像鑽石(一樣堅固)的禪定,將獲得佛的(法)身,恒久安住在真如的境界,能發起各種變化,能自在地顯示神通力。大慧,(他們)行方便法做各種莊嚴的裝飾,拜訪各個佛世界,遠離各種外道和心、意識,依照修行的次序轉變,成就佛的(法)身。

思考

※在明白「一切唯心」之後,接著我們就能明白「一切平等」的道理;因為一切事物皆是心(真如、第八識)所顯現,所以一切事物從勝義諦來看,都是平等的;但是要注意一點:這樣的「心」並非創造一切的造物者,也不是「我」。

※如果我們在止觀中,分析觀察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處的一切事物,探討到最後,是找不到這些事物的本性(自性)的,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的。同時,它們都是心(真如、第八識)的顯現,而且心(真如、第八識)也是不可說、不可得的;我們可以說:「一切法無自性」的意義和「一切法不可得」是一樣的,都是在說一切事物的虛幻性,而這虛幻性,是一種中道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原文

大慧。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。應當遠離蘊界處心。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。但住心量。觀察三有。無始時來妄習所起。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。得心自在。無功用行。如如意寶隨宜現身。令達唯心。漸入諸地。是故大慧。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。

翻譯

大慧,(如果)大菩薩想得到佛的(法)身,應該要遠離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處的心,(遠離)由因緣所造作的種種生起、保持、消滅的現象──(依賴)言論的各種分別;只安住在心所容納的事物上,觀察三界輪迴是從久遠以來錯誤的習氣所生起的,思考佛的境界──無相的、無生滅的、(佛)親自證得的神聖(佛)法;得到心的自在,(得到)不求功用的行為,像如意寶珠能隨適宜的情況顯現自身,通達「一切事物都是心的顯現」,逐漸進入菩薩的各種境界。因此,大慧,大菩薩對這些法門,應該善於修習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法無我是什麼意思?

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)──什麼是「人無我」、「法無我」?

關於我執和法執

四念處(四)──觀法無我

空的層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