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道的理論和實踐


  中道是什麼?佛陀發現:想要得到最高、最圓滿的覺悟,不能用折磨身體的苦行,也不可以貪求欲望所帶來的快樂,而是應該採取中間的方法,要在不會痛苦,但也沒有欲樂的狀態下修行,才能成就。用琴弦來做比喻:當我們把樂器的弦調的太緊時,琴聲會變得尖銳刺耳,把樂器的弦調的太鬆時,則無法發出聲音;唯有將樂器的弦調到不緊不鬆的適當狀態,樂器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。修行也是如此,太過急躁,想短期開悟、快速成就或懶懶散散、一曝十寒,對修行的境界提升都沒有幫助。

  當然,能導致涅槃的中道,其內涵必定不僅僅是如此而已。我們知道,我們所生存的宇宙空間是個「二邊」的世界,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相對的另一種事物,苦和樂、存在和不存在、有和無、相同和相異、生和滅、常和無常,甚至於持戒和破戒、輪迴和涅槃、地獄和天堂、凡夫和佛……所有的事物都是以二邊為一組的狀態顯現在世間。

  這樣的情況,對一般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,不需要探討什麼,但是對佛法的修行者來說,卻會造成許多疑惑和困擾。修空性的人認為: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,但當他們將空性修到最後時,會發現一個問題:那個在修行的人或是空性本身,甚至於他們所修習的空性之法,到底存不存在?如果存在,那就否定了原本的理論;如果不存在,那又是誰在修行?這個問題會一直困擾著他們而無法解決。另外,如果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,那麼我們應該沒有辦法知覺到這個活生生的世界,為什麼不存在的事物,卻又能夠歷歷在眼前呈現?另一方面,修因緣法的人,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生起,但當他們將因緣法修到最後時,會發現他們找不到那個「最初的因緣」是如何出現的;如果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前一刻的因緣所生,那麼有沒有一個「最初的因緣」呢?假如「最初的因緣」是無明,那無明又是由什麼因緣而生的呢?另外,假如一切事物是由因緣而生,那分析物質到最小的粒子,應該能發現某種最小單位的粒子,但為什麼科學界一直無法找到?為什麼無法找到我們的念頭、感覺、行為是在哪裡升起,在哪裡滅去?生命是在精子和卵子結合之後就開始嗎?還是等胚胎成型之後才有生命?這些現象,是無法單純的用因緣法解釋的。

  對於上述兩種修行途徑所產生的疑惑,其實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二邊的世界所產生的矛盾,依據佛陀的教導,修行的人在修習空性和因緣法二種方法都無法找到解答之後,他有另一種選擇━━中道,不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,也不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,或者說: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也同時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。

  在這裡,我們必須留意:如果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,那麼因緣必定也是不存在的,那為什麼又說一切都是因緣所生?難道一切事物都是由一種不存在的東西所生?其次,如果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,那麼空性又是什麼因緣所生呢?那麼空性到底存不存在?所以「中道」的出現,本質上是為了解決這個二邊的世界所產生的矛盾和困擾。當我們看到這世界的常和無常、樂和苦、我和無我、淨和不淨等事物的兩個面向,而無法解決時,就可以用中道來面對;這個境界,就是華嚴經中的「無礙」境界。我們平常所說的緣起性空、真空妙有、諸法如幻,其實都是中道。

  那麼,中道要如何修習呢?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,重點在於:我們是不是能打破邏輯上的矛盾,真正接受中道。首先把心先靜下來,如果是在禪修,就先修「止」(大多是數息或觀呼吸),等到心已經逐漸平靜,就開始修觀,最常見的是觀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,如果有小乘基礎的人,在此處就容易入手;在先依照小乘修法,觀一切事物無常之後,就結束無常觀,開始觀「常」,想像、思維「一切事物都是真如」,而真如是永恆不變的,所以一切事物也都是永恆不變的。若覺得一次不夠,可以重複再觀「無常」,然後再觀「常」,如此來回數次也可以。第二是先觀苦(請參照小乘修法),然後再觀「樂」:觀一切法都是佛法,都是離苦得樂之法,或是觀「眾生即佛」,佛境界即是「樂」,重複觀法如前。第三是先觀「無我」(同小乘修法),然後再觀「我」:思維「我」即是真如,或是「眾生皆有不變的佛性」。最後,先觀「不淨」(同小乘修法),然後再觀「淨」:想像、思維一切事物都是「真如」,而真如是清淨無染的,所以一切事物都是清淨無染的。此外,如果有特別無法改變的執著,或是其他關於二邊矛盾的體會,都可以使用「中道」這個方法。

  中道有什麼作用?依據佛陀的教導,中道能導致涅槃。除此之外,中道能使心不鬆不緊,因而使我們能照見心的本質。修中道還能破無明,使我們不再執著於有或無、存在或不存在、空性或如來藏等等二邊相對的概念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法無我是什麼意思?

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)──什麼是「人無我」、「法無我」?

關於我執和法執

四念處(四)──觀法無我

空的層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