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、佛、眾生之間


華嚴經 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中曾說:……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。……
而在一般人的認知裡,心有善惡、執著、分別,佛是覺悟者,眾生是凡人和聖人的組合,三者並非沒有差別。

心經中的「無智亦無得」是菩薩境界,說明空性之中是無一物可得的,
心經還說: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。
一般人若能理解、應用這兩種境界,對心、佛、眾生之間的見地就能改變。

一、心與真空妙有的關係

心經中說:……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……
可知「心」(即心經所說的五蘊)有空的特性,如果能照見心的「空性」,就能夠度一切的苦厄;
心經又說: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指一切的存在現象即是空,而空即是一切的存在現象,換句話說就是表示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,「空」和「有」並不互相排斥,是一件事的兩個面向。

依照這樣的理解,心有空的特性,而空和有是同一件事,說到空就是說到有,說到有就是說到空,也就是說心同時擁有空和有兩個面向。

金剛經也如此描述心:……所有眾生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悉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,所以者何?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......
心能夠被佛陀所知所見,這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面向──心擁有妙有的面向;而心的不可得則是說明心的空性。由此可知,心不但是空也同時是有,擁有同時被知被見卻又不可得的兩種特性。

二、佛與真空妙有的關係

金剛經中說:……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……
這段經文和第一節所提有異曲同工之處;經文前段表示,佛陀在成佛時並不存在一種佛法,能讓佛陀成佛,
心經也說:......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心無罣礙,......
金剛經中也說:……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」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……
也就是說佛陀成佛時實際上是沒有覺悟到任何一法的,

金剛經中說:……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……
在另一方面,經文後段表示,在佛的境界看來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因此從真空妙有來說,成佛為「無所得」和空的境界不謀而合,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」則說明佛境界中的妙有現象。

三、心、佛和真空妙有的關係

綜上所述,透過對真空妙有的理解,心和佛都是空性而且同時也都是一切存在的現象,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概念,只是一般人尚未理解,被無明覆蓋而僅能看見分別之後所顯現的表面相。

四、眾生和心、佛的關係

華嚴經說:......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......
法界的一切事與物,是由眾生的心所自顯現和共同顯現的結果。

法華經又說: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
依照上一節的結論,心與佛是同一個概念,只要眾生有心,就必然會有佛性;而且既然法界眾生是心的顯現,那麼法界眾生也就都是佛性的顯現。所以在這樣的說法中,眾生本來就是佛,只是被無明、煩惱所遮蓋,而自己不知道。

五、後記

在知道心、佛、眾生無差別之後就產生了一些疑問:既然心了不可得,那佛境界也就同樣了不可得,那要如何成佛?而且眾生和佛沒有差別,為什麼還需要佛法、還需要修行?

從心的妙有來看,佛是能被知被見的,因此不明白自己本來是佛的眾生,就能依照心能被知被見的特性來修習佛法,而明白自己本來就是佛,而成佛時並無所得,因為本來就是佛。而因為無所得,因此煩惱依舊未被完全淨化──眾生是佛,但同時也還有煩惱。於是明白法無我的眾生,必須修習小乘的人無我,最後達到涅槃的境界。法華經說沒有三乘的分別,只有一佛乘;小乘修行者要回小向大,而大乘修行者在證法無我後,也必須修習人無我,然後成就無餘涅盤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法無我是什麼意思?

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)──什麼是「人無我」、「法無我」?

關於我執和法執

四念處(四)──觀法無我

空的層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