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的層次


「空」是佛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,在小乘佛法中有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的修行方法,在大乘中有般若思想,提到空的佛經也非常多。我們甚至可以說:對空理解的過程就是成佛之路的過程,在對空的理解達到極致後,距離佛的果位也就不會太遠了。

「空」的意義並不是單一的概念,它可以被分為數個層次;佛陀在《楞伽經》中,將空分為七種:相空、自性空、無行空、行空、一切法不可說空、第一義聖智大空、彼彼空;在《大般若經》也曾提到十八空;可見對於作為一切法本性的空性,我們存在著深淺不一的理解。

「空」的最原始意義是「無」或「不存在」,在空的多個層次中,幾乎都有這樣的否定概念;在一般人的認知裡,所有的事物都是宛然存在的,而「空」的修習,是為了對治我們對一切法存在的執著。

我們對空的理解是由淺至深的,本文目的不在名相上的探討與解釋,改由對空的觀察與理解,將空分為以下五個層次


1.不存在──相對於被我們錯誤的以為宛然存在的法界,佛陀說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的存在

2.無相──比「不存在」更進一步,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相,甚至連「不存在」的這個相都要加以否定

3.不可說──雖然「無相」已經否定了一切事物的真實存在,但仍然有著「無相」的言說,所以再進一步說「空」是無法用言語文字來表達的

4.無法──既然說空是無法以言語文字來表達的,那麼「空」這個法本身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?「無法」就是用來說明這樣的現象

5.真空妙有──以上的說法有墮入斷滅見的危險,而進一步探討,既然已經「無法」了,那麼說空說有這兩種法也就不成為互相的障礙,所以說空即是色、色即是空,空不但是無,同時也是有,而破除了對於法的執著。

在理解了真空妙有的意義之後,在我們所存在的法界卻一點兒也無法派上用場,有理解就和沒有理解一樣,因為我們的心是無法同一時間存有「空」,而且又存有「有」兩種觀念的;其實不管是說空或說有,都是對法的執著,在這樣的情況下,佛陀覺悟到「中道」,不偏於空、不偏於有,所以在許多的經典之中,佛陀有時說空,有時卻又說有。

佛法的目的在使我們達到解脫的自在境界,在一層一層的理解空的道理之後,我們應該要將它使用在日常生活中,以真空妙有的中道想法來看待一切事物,如果能這樣做,我們似乎也能嚐到一些佛陀解脫自在的法味吧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法無我是什麼意思?

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)──什麼是「人無我」、「法無我」?

關於我執和法執

四念處(四)──觀法無我